今天扫了一眼日期,突然发现电影节快结束了啊,总觉得过得很快的样子。想想过去的几天,这怕是我做过最累的一个志愿者了,但是也很有意思。想起当初进了字幕组完全是因为缺人被室友拉进去的,曾一度觉得自己比那些去参加面试的同学们要幸运,不过后面真正开始接触的时候,才觉得这并没我想像的那么简单。
在四天时间里,我敲了10部片子的字幕,有像《编剧情缘》那样的喜剧片,也有像《蝙蝠侠》那样的商业片,更有《赦免》、《银行女劫匪》这样的纪实片等等。现在想想这段记忆真的很有意思。
电影节开始的那天是14号,我和搭档在万裕国际影城负责三场电影,但是因为一些特殊原因,第一部片子我们只能在影院现场敲字母,那时候的心情简直就是在玩过山车一样,中间不可避免的出现了一些问题,让我和搭档在影片结束后只能用一个大大的拥抱来缓解我们紧张的神经,期间各种不安,恐慌更是难以言表。
说句实话,在那天之前,虽然有紧张,但更多的是一种兴奋,只顾着向周围的人炫耀了。但是那天在影院里被空调那么一冻,突然就冷静了很多,明白了过来,对于这份工作更多的不是一份激动,而是责任,以至到后来听同行的学姐说,有些字幕组的同学被观众投诉了,心中也不免多了几分唏嘘。
以后的几天里,我努力做到最好,虽然事后觉得还是有很多不足,但是当观众在影片结束后鼓掌时,即便不是为了我,心里仍然有几分高兴,就更不用说如果有人来告诉你干得不错时,心里那份激动的心情了。就比如说最后一天晚上,那天很幸运中间第二场影片有内嵌的中文字幕,让我好好地休息了一场,到了第三场观众入场时,我和搭档的学姐在那儿聊天,商量着一会儿怎么分配主副敲,这时候过来一位观众很感兴趣的问我们这个字幕怎么敲,我们便很简单的聊了两句。
那一场是《奥兰多》英文原声,虽说是看了两遍,但是对于里面大段的诗歌,戏剧台词还是表示有点力不从心,电影一共也就90分钟,结束后,我和搭档都大大的松了口气,这部电影是我最后的一部,也是她敲的第一部,对它的感觉总是和前面的片子不大一样。
出了影院乘上电梯时,有人在后面说:"下班了?"我们回头一看才发现是开场前过来我们说话的那位观众,我们笑着应了一声有点心虚的说中间出了点问题,但他说有一个小问题,不过敲的不错,我和小伙伴愣了一下,然后对那位观众说了声谢谢。
那一个时刻就觉得这四天来虽然每天一大早起来看电影对字幕,晚上12点才能回到寝室,不过有人能够承认我们的工作,能够包容我们瑕疵,我便有了下次做得更好的动力,而这也就够了,有时候可能这种动力比之这段经历,更值得我们去回味,去珍惜。而这我想也是整个字幕组同学们的心声吧。(付茜供稿)
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在电影节看电影才是最实在的。走红地毯、最佳影片奖的审核颁发等一系列活动,似乎只是明星和电影制作方所关心的。至多,只是一些电影粉丝想要借此机会,一睹明星的庐山真面目而已。
很荣幸,我们是默默无闻的字幕组志愿者。刚开始,我以为字幕组是需要现场将中文翻译一个个输进去的。因为我打字速度很慢,所以有这个顾虑。后来才知道,有一个软件可以将整句话导进去。我们要做的,只是按下回车键将已经翻译好的中文导进去,唯一要注意的就是控制同步。
一直以来,我都挺喜欢看电影的。但是,最近看电影快看吐了。因为电影节期间,学校还有课程安排。所以我只排了四天班,负责七部影片,主敲四部,副敲三部。我主敲的影片分别是《画池》、《少年林肯》、《天堂的孩子》、《自私的巨人》,副敲的影片分别是《恐怖直播》、《真不走运》、《独宿》。因为光盘并不是同时刻好的,所以光是去电视台拷贝影片就用了挺多时间。因为是现场同步字幕,为了对得起自己的内心,为了尽量让观众满意,我们必须提前多预习几遍影片。有些影片是本身没有任何字幕的,这很考验英语听力,如《少年林肯》、《自私的巨人》、《独宿》。有些影片本身不是英文片,但是有英文字幕,这需要将视线一直在影厅屏幕和电脑屏幕上切换。有时,会在影院呆到晚上12点。一个人打车回学校有种隐隐的不安。但是,当受到观众肯定的时候,当小伙伴夸我配合默契的时候,我觉得我所做的一切都是值得的。比起电影节的总负责人,比如蒋洪飞学长,我们志愿者付出的根本不算什么。因为他要在确认所有志愿者都安全回校后才离开岗位,因为他还需要前期和后期的各项准备工作。为时不长的志愿者活动,让我收获了内心的充实感和战友情。交际圈渐渐扩大,在学校邂逅熟悉的笑脸是种唯美的享受。
字幕组志愿者是上海国际电影节志愿者的重要组成部分。字幕组的志愿者真的很辛苦,还要承受观众吐槽的巨大压力,但大家仍然尽力坚守着自己的岗位,这是一种无私的奉献精神。我们的工作精神是任劳任怨、恪尽职守、问心无愧。
字幕组的志愿者们辛苦了! (张妙 供稿)